2013年2月6日星期三

“结草衔环”的典故




有家卫星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正在谈中国的《百家姓》,主讲的钱教授在谈到“魏”姓时,特地举了个“大家不太熟悉的人物”(他的话:因为历史上魏姓的名人太多了,不胜枚举),而且谈人们感到“陌生的”也比较“保险”些!(这是我说的。)他就讲了个“结草衔环”有关“报恩”的历史典故。手头刚好有些相关资料,便也来凑个热闹,顺便与大家共同研究一下。

根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个爱妾祖姬,无子。武子病重时,曾吩咐其子魏颗,在他死后将祖姬改嫁。但在临终时,却又改说要她陪葬!好个魏颗,最终没把祖姬陪葬,而是让她改嫁了。其弟责问他,魏颗回道:“人在病危时神智已是昏乱不清,我嫁此女,乃根据父亲神智还清醒时的吩咐。”

当秦桓公出兵伐晋,两军在晋地交战时,晋将魏颗遇上了秦国大力士将军杜回。正厮杀得难分难解时,有一老人以草编成的网绳套住杜回,将他绊倒。魏颗见状,赶紧上前,手到擒来,大败秦军!

当夜,魏颗梦见那老人;被告知乃祖姬之父,助擒杜回以报恩!

钱教授又重复了一遍,强调这就是“结草銜环”的典故了。心想,那“草”是“结”了;但那“环”却被“衔”到哪里去了呢?会不会又被“不熟悉”掉了?

其实,上面所讲的应该只是“结草衔环”的前一半,也就是《历史典故•蒙求》里的“魏颗结草”;而“衔环”部分却是属于杨家的“杨宝黄雀”了。

东汉末年的太尉杨震,父名杨宝。九岁时,杨宝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老鹰所伤,跌落树下,为蚂蚁所困。杨宝怜之,带回家养在箱中,日日饲以黄花。百日后,黄雀羽毛已丰,杨宝乃将之放飞。

当夜梦中,有一黄衣童子来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感君仁爱救助,特来赠汝四枚白玉环,保佑你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就如白玉环般洁白无瑕。”

果如黄衣童子所言,后来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以及玄孙杨彪四代,都官至太尉;而且个个刚正不阿、为官清廉,他们的美德深为后人所传颂!

两个都是“感恩知报”的故事,后人把它凑在一起,便成了“结草衔环”以报大恩了。

不知大家有没注意到,古人在行善之后,夜里常会有“好梦”来“报恩”的!此一“优良传统”一直被“发扬光大”(甚至“变本加厉”,尤其是在大马),稍有风吹草动(不限于“行善之后”),报上就会出现形形色色的“托梦”故事了。到底是时代进步了,那些“梦”可比诗华日报的《五花八门》精彩得多。信不信由你?还是“信”了吧!

这里想强调的是,历史典故中的人物多是“确有其人”,但有些故事的情节却未必“确有其事”!古人的用意是好的,为了“劝人行善”而让好人在夜里多做些“好梦”,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可以较正确地看待今天的所谓“托梦”这码事了。

既然讲到“杨宝黄雀”,就顺便谈谈他的“第一枚白玉环”,也是典故“震畏四知”里的太尉杨震。而这个故事主要是讲给普天下的贪官、大鳄鱼听的,当然“堵耳不听”也绝对是他们的“鳄权”!(美国的苍蝇也还有“受保护动物”不可剥夺的权益呢!)

话说太尉杨震为官清廉,曾推荐王茂为昌邑令。王茂为报答他,夜里送十斤金子给他,还对他说:“夜里送金,不会有人知道。”

杨震却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呢?”便拒绝了他的金子!这便是杨家“四知堂”的由来了。如果你也属于这“四知堂”的子孙,你胆敢冒犯老祖宗的教诲吗?当然,那些“鳄子鳄孙”不在此列,它们仍可逍遥自在地过神仙般的“天堂”生活!

“感恩知报”的道理没错,错在是否有“恩”可报??管好国家,让人民丰衣足食,是任何一个政府的“职责”所在,何必整天乱跳乱叫、催人“感恩”?难道要搞到国家混乱、民不聊生,老百姓才不须“感恩”吗?至于那些虚无缥缈的“恩典”,更是把人搞得难辨“东南西北”,如堕五里雾中矣!

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你问如今的世道人心吗?

别拿我寻开心了!



06.02.201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