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3日星期日

“难得糊涂”郑板桥(增修)


山东莱州云峰山



“扬州八怪”












中国云南怒江上游,悬崖陡壁,水流湍急;村民过江,靠的只是一条铁索、一个滑轮,以“空中飞人”的态势,飞渡那一百多米宽的峡谷!万一有所闪失,那是九死一生,万难幸免。有位被称为“索道医生”的乡村医生邓前堆,28年如一日,奔走在这条危险的“索道”上,为山区人民治病,仁心感人。事迹经中央电视台报导后,才惊动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下令有关方面“关注”!但愿有朝一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中,称颂武汉长江大桥之语),方遂了当年无数革命先烈为穷人谋“翻身解放”的心愿!

《浙江在线》在评论此一事件时,引用了清朝郑燮的一首诗;显然对当政者长期漠视偏远山区的“民瘼”,颇有微词。诗是郑燮在山东潍县任县令时所作,曰《题县署画竹》: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七品小官,爱民之心,跃然纸上。)

提起郑燮,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若是郑板桥,就一定有更多的人知道。这就如知道苏轼的人少,好吃“东坡肉”的苏东坡却是无人不知的了。信乎?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即今潍坊吧?)的县令;为官清廉、好为民解困,深受人民爱戴;却因此不能不常得罪权贵、受到排挤,故有“难得糊涂”的名言传世。

据说,在他59岁那年,有一天到山东莱州的云峰山游览,夜宿一个儒雅老人的茅屋,老翁自称“糊涂老人”。翌晨离去前,老人要求他题字,以便刻在一方桌般大小的石砚底部。郑燮先是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还盖上“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那块方印。看看空位还多的是,他便邀请老人也添些跋语。老人就提笔写道:

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
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门也。


他盖上的方印竟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原来是个隐居深山的前高官!

感慨于老人自称“糊涂”,郑板桥又加上他自己的“糊涂观”,那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难得糊涂”的全貌了: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目睹官场黑暗,无法施展他为民服务的抱负;饱历沧桑的老人,乃有“难得糊涂”的无奈感慨!在上述题词的一年后,他便因“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罢官后,他又去到扬州,在那里卖画糊口以终老,也留下不少人们口头传述的趣闻轶事。

郑板桥也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号称诗、书、画“三绝”。“扬州八怪”是清朝中期活动在扬州的八个画家的“绰号”,说法不一;除郑燮外,尚有金农、高翔、汪士慎等。郑板桥平生擅画兰竹,以画竹最多(人如其竹,称得上真正的“清风傲骨”;愧死那些“黑”得不能再黑的政坛小丑!),次则兰、石,但也画松、菊(都是有骨气的)。他是清朝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文人画家。

2004年8月旅游山东时,本来是从烟台乘车直奔济南市。那个年轻但“头脑十分灵活”的男导游,为了多“敲诈”每个团员30元人民币;便在半路“诱使”我们去参观潍坊附近的两家手工艺——风筝与木刻年画的制作所(本来不在行程内)。

在步行前往目的地途中,我“发现”路边有尊纪念郑板桥的石像;但那导游就连正眼也不瞧一眼,更不用说向我们介绍几句了。想来也难怪,或许当时他的脑袋里正在盘算着,该如何消费那一笔“额外收入”呢!

前面介绍的那首诗,是郑板桥当官时写的;这一首题《墨竹图》,却是罢官后的诗:

宦海归来两鬓星, 春风高卧竹西亭。
而今再种扬州竹, 依旧江南一片青。

最后,再来欣赏他的《题画竹石》,以见其为人的坚毅不屈、凌霜傲雪: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一下,你该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清风傲骨”了吧??



13.02.2011

1 条评论:

  1. We need all parts to assemble a car and so while the core and axis are important, we also need screws and nuts etc. Of course you would find some parts are rotten like Shi Yo Fon. Of course that is also one reason to praise the steadfst backbone of the emerging forces to carry out the transformation to a new political atmosphere!

    回复删除